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春耕关键时期,作为辽沈地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新民市抢抓农时,不断推动现代化大农业链式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提升为抓手,全力推进春耕生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高标准农田建设忙,稳固根基增粮香
走进新民市兴隆镇、大民屯镇等乡镇的田间地头,大型机械正穿梭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新民市一直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土地平整、灌排渠道和田间道路修建等措施,使粮食产量平均可提高5%。同时,合理布置耕作田块,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既解决低洼易涝区排水难题、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又推进耕地资源节约利用,助力农业规模化经营。
种粮大户祁宏君高兴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受益不少,现在田间地头都修成了水泥路,路好走了,大型机械能进得去,非常方便。”2024年,新民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1.02万亩,涉及9个乡镇60余个行政村,耕地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今年新民将继续建设24.73万亩,为稳产高产提供有力保障。
水利建设强支撑,护航春耕保灌排
高标准农田的打造离不开完善的水利设施支撑。为确保春耕灌溉用水需求,新民市提前谋划,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统筹推进水资源调度、设施建设和节水增效。对辖区内渠道全面开展排查、清淤、维修、加固工作,确保灌区水网体系畅通。全面开展清淤疏浚、排水站改造、万亩桥改造、进站路改造等工程,组织专班对全市灌排泵站、输水渠道进行全面检修,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流域,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等工程相继完工,有效增强了防汛抗旱能力。
新民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柴钺说:“完善的灌溉排水设施增强了农田的抗灾能力,确保旱能灌、涝能排,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下一步,我们将紧盯薄弱环节,着力保障工作质量达标、安全达标;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确保水利工程改善周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为新民春耕保驾护航。”

往年无人机飞防场景 供图 新民市委宣传部
智能技术促农产,专家指导育新农
祁宏君介绍道:“现在我们扬肥撒药都使用植保无人机,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还有智能化的插秧机,借助精准导航能确保不丢垄,而且插的秧更笔直,有利于透风透光、提高产量。”
在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新民市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技术,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抗风险能力。目前,新民市共有农用无人机300余架,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防控已基本使用无人机喷洒,植保无人机覆盖率达到85%,每日作业面积可达500-800亩,比人工效率提升50倍,年飞防总面积已达300万亩左右,农药利用率提高30%,显著降低环境污染。
新民市还将北斗导航、5G通信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拖拉机、插秧机、播种机的自动驾驶,精准规划作业路径,减少人力依赖,提升耕作精度;配备土壤传感器的智能播种机可实时分析墒情,动态调整播种深度和密度;变量施肥技术根据地块肥力差异,减少化肥使用量约20%-30%。

红旗乡西芹种植基地参观学习现场 供图 新民市委宣传部
新民市积极推进乡村人才“破土飘香”工程,开展“万名农民进职校”“农民冬训月”“千名学生进企业”等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四批乡土实用人才技术等级认定,评定乡村振兴能艺师2784名,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农闲”时组织专家深入各乡镇,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定制个性化课程,通过理论授课、实地学习、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春耕生产提质增效。
近年来,新民市把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集成示范推广多种先进的粮食生产模式及关键技术,多次承接省市水稻新品种种植基地、水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未来,新民市将继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文 杨薇)
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