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法治创新前沿阵地,在制度突破、争议解决、构建法治生态链方面持续探索。
为了深入了解深圳在涉外法治工作领域的实践成果,2025年7月16日,第三十六期深圳人大代表大讲堂来到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邀请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组教处处长、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院长张若平,以“做强做优涉外法治工作,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主题,介绍深圳检察加强和推进涉外法治工作、积极以检察力量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

活动现场。
“国字号”检察官学院半年培训超千人 入选深圳“十大法治事件”
近年来,深圳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和实践。成立专业机构,统筹全市涉外检察工作;制定《深圳市检察机关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意见》,提出15项具体举措;构建涉外司法交流平台,促交流、育人才。
大讲堂分享到,2024年12月28日,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在深圳揭牌成立,锚定最高检赋予的“国际化检察交流基地、专业化检察教育培训基地、多元化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的目标,开展相关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组织涉港澳和涉外检察培训、开展境内外司法交流合作等业务。大湾区分院自今年3月正式开班以来,先后开展全市检察机关刑事检察业务研修班、大湾区三市涉外涉港澳联训班;面向全国,联动湖南、浙江等外省举办涉外检察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13期,覆盖1010人。今年4月,“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揭牌成立”入选2024年度深圳“十大法治事件”。
“本次深圳人大代表大讲堂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代表齐聚一堂,让涉外法治工作和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贴近。”张若平表示,大讲堂搭建起了检察工作和人大监督同频共振的平台,通过这次沟通,可以探索学院与律师行业联合培育涉外法治人才的新模式,形成双向合力。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组教处处长、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院长张若平接受记者采访。
从服务基层治理到护航企业出海 聚焦涉外法治代表建言献策
“这堂大讲堂让我意识到,在平时工作的履职中,要建立法治思维。对于基层治理、涉外纠纷,以及公共利益纠纷等方面,我们都可以通过民事公益诉讼等有效的法律手段解决。”龙岗区人大代表、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天文部部长梅林分享说。

龙岗区人大代表、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天文部部长梅林接受记者采访。
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弢在本堂课结束后分析说,当前深圳在涉外领域的法律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出海,与之配套的人才、供需对接,还存在短板。

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弢接受记者采访。
如何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建设,让企业出海无忧?张弢提出,希望深圳可以组建公检司法律相关资源,为企业搭建对接渠道,组建专家团队,提供合规指引。“通过大讲堂分享,我了解到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是汇集了国内顶尖专家和资源的‘国字号’平台。”张弢表示,希望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联动发力,培育更多涉外法治人才,助力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