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黑脸琵鹭数量创历史新高,广州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评估报告

广州作为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素有“花城”美誉,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5月22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来临之际,广州市生态环境局5月18日发布《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评估报告(2025年)》,对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实施评估,全面梳理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报告显示,2024年,广州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取得新突破,海珠湿地观测到黑脸琵鹭91只,数量创历史新高。

海珠湿地

万物竞秀,物种丰富度稳定提升

广州千年花城,北枕青山叠翠,南拥碧波万顷,城中水网如织,山海城田交融共生,构筑起“山水林田湖海”立体生态格局。从北部苍莽林海到中部繁华绿洲,再到南部滨海生境,自然之力与人类文明在此碰撞出璀璨的生命火花,构建出“新青山、新六脉”的城市山水格局。在此基础上,广州形成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构建起“北部生态屏障-中部人居典范-南部滨海明珠”的三维保护网络,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万物竞秀,物种丰富度稳定提升。2024年,广州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取得新突破。水鸟数量逐年增加,海珠湿地新增鸟类7种,2024年观测到黑脸琵鹭91只,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华穿山甲在从化吕田多处被监测到,赤麂、棉凫等濒危物种重现城市绿地。

海珠湿地作为全球唯一位于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荣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这里栖息着维管束植物835种,鸟类201种(其中2024年新增鸟类7种)、昆虫类83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2种、哺乳类10种、鱼类64种、底栖动物67种;湿地水质从劣V 类提升至Ⅲ类。2024年,海珠湿地探索国家湿地公园创先模式被中国湿地教育CEPA 评为典型案例。

奇珍异宝,基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种质资源库、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等重大平台,建成华南地区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保藏体系。广州动物园建成华南虎种质资源库,保存细胞、组织及精液等遗传资源;构建了华南虎人工辅助繁育技术体系。基于本土农业资源,建立了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广州)、国家荔枝香蕉种质资源圃(广州)、国家甘薯种质资源圃(广州)等多个农业种质资源库。

广州“新青山、新六脉”格局图

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行动

在制度保障方面,广州将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纳入《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工作方案》,凝聚全市力量打造“广州样板”。广州锚定“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建设目标,以生态韧性筑基工程为抓手,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行动。重点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完善,着力构建就地保育-迁地复壮-种质存续野外回归的珍稀物种保护体系。

就地保护成效显著。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保护及生境恢复,在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等开展水松、格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就地保护;从化区实施风云岭湿地公园、唐鱼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水松种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在白云区、从化区、海珠区等地开展花榈木野外回归试种,实现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南沙湿地、海鸥岛红树林湿地等地作为全球候鸟迁飞线路“东亚-澳 大利西亚迁徙线”上重要“踏脚石”“加油站”,为黑脸琵鹭、黑翅长脚鹬等数十万只候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场所和觅食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鸱重现增城朱村并在此越冬。豹猫、赤麂、白、红领绿鹦鹉等旧时常见的物种重现广州,野生动物就地保护成效显著。

迁地保护有序推进。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构建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1+3+N”广州城园融合体系,选出“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5个,专类植物展示园26个和生态科普宣教点119个,第一批39个科普点经专家评估验收合格,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云溪植物园和云萝植物园,以及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建成开放,初步构建空间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园融合体系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截至2024年底,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20379个分类群。探索国家动物园创建工作,启动实施广州动物园系列建设项目,对广州动物园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推进主园区大熊猫馆、穿山甲馆建设。

近年来,广州结合国家和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部署,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从高处“起笔”、细处“运笔”、实处“落笔”,将美丽中国、绿美广东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目前,正处在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样板的关键时期,广州全方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国际化和智慧化,以高颜值为迎接“十五运”做准备,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花城之美。

2024年广州生物多样性监测取得新突破

南沙湿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