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 | 关于机器人跑马,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人机共跑”这场“科幻片”

大幕将启——

受大风和降温天气影响

原定于4月13日举行的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

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延期至4月19日开跑

组委会的赛事筹备以及

人类跑者和机器人参赛队的准备工作

已进入冲刺阶段

一个多月前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马

将在北京亦庄举行的消息

一经发布

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玩真的?”“能跑下来吗?”

“认路吗?”“会不会摔了?”

……

随着赛事临近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清晰

下面就来一一解答

【“人机共跑”赛制有哪些特点?】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跑者

同步报名、同时起跑

共跑21.0975公里

为保障安全

在人类与人形机器人之间

设有物理阻隔

本次赛事共吸引

3万余名跑者报名

预计赛时将有9000余名跑者

以及近20家机器人企业参赛队同场竞技

↑人形机器人“亮相”2024北京亦庄半马

根据赛制

参赛机器人应具备人形外观

可以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

不能是轮式结构

控制方面

可以采用手动遥控

也可以自主跟随等形式

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

可通过“换电”

或更换机器人的方式

接力完成全部比赛

【机器人能不能跑过人类?】

如果用AI技术

生成一个“人机共跑”画面

机器人仿佛快赶上人类的速度

但实际上

机器人的奔跑速度

与人类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各参赛队正在通过

模拟仿真和路面实测

进一步完善机器人性能

一些参赛机器人

最高奔跑时速可达12公里

考虑到路跑对躯体冲击较大

有的机器人增加了缓冲装置

有的还穿上特制“跑鞋”

本次比赛为人形机器人设置的

“关门时间”

为3小时30分钟

相比一般半马比赛中通常使用的

3小时的关门时间略有延长

相信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进步

机器人的奔跑速度也会不断提升

【让机器人跑马图个啥?】

人形机器人“跑马”

需要在具身智能“大小脑”

以及本体优化等层面进行准备

探索关节力矩、转速的峰值边界

提升人形机器人在运动中

对自身和环境状态感知的准确性

还要尽量提高机器人的“拟人性”

通过导入人类的运动数据

让人形机器人的跑姿更自然

这场“人机共跑”半马

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

更像是一次对技术突破的“极限测试”

一场助力产业发展的“公开展示”

比赛成绩绝非评价技术实力

和人机配合的唯一“标尺”

各队将在备赛、完赛中各自提高

之后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各显其能

【如何看待机器人的“不完美”?】

“人机共跑”

对于主办方、参赛队

选手和观众来说都是首次

比赛期间

也许难免会出现“小插曲”

“钢铁侠”可能会摔倒

也可能中途停下脚步歇一歇

但无论如何

这都是科技与社会的“良性碰撞”

机器人的一小步

将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步

推动从“人机共生”

向“人机共荣”发展

参赛即是胜利

完赛即是英雄

这绝不是终点

而是全社会共同关注

支持产业发展、加快交流互鉴的起点

记者:李春宇、郭宇靖、张骁

图片:鞠焕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