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被江水冲走 他们奋力救援!事发泉州笋江大桥下……

N海都全媒体记者黄晓蓉文/图

8月18日下午5时许,泉州笋江大桥下发生了惊险一幕:一名男孩戴着救生圈戏水时被江水冲走,所幸母亲与泉州市冬泳协会会员及时施救才化险为夷。记者走访看到,类似的未成年人江边戏水现象仍较普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惊险一刻:

男孩救生圈被江水打翻 在水中挣扎呼救

8月18日下午5时30分许,笋江大桥下,一名十一二岁的男孩戴着救生圈在江中戏水。此时正值潮水上涨,水流湍急,男孩在玩耍中一个不稳,救生圈瞬间被江水打翻,他慌了神,在水中挣扎呼救。

这惊险一幕被正在岸边休息的泉州市冬泳协会会员王小塔、施跃鸿、欧金阳和吴端明看在眼里。四人来不及多想,立刻拿着救生工具朝着男孩被冲走的方向狂奔,准备下水救援。他们奔跑的动静恰好引起了不远处男孩母亲的注意,她转头一看,发现儿子正在江水中挣扎,这位会游泳的母亲来不及脱下衣服,连带着身上的挎包和手机,纵身跳入江水中,奋力向儿子游去,最终他们合力将男孩救起。男孩虽受了惊吓,所幸身体并无大碍,母亲抱着孩子后怕不已,连连向冬泳爱好者们道谢。

孩子们在水中打闹,完全不顾水流变化

记者走访:

孩子站在江水中钓鱼

家长在聊天或玩手机

8月19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笋江大桥下走访,发现江岸边仍有不少市民在此游泳、戏水,其中不乏未成年孩子的身影。他们三三两两分散在江边,有的脱掉衣服直接下水游泳,在水中追逐打闹,完全不顾及江水流速变化;有的蹲在岸边,拿着渔网专注地捞鱼,半个身子探出岸边,脚下的石头湿滑松动;还有的孩子站在江水中钓鱼,家长则在一旁聊天或者玩手机。

孩子们扎堆在江边钓鱼

记者注意到,岸边虽有“水深危险,禁止游泳”的警示牌和智能广播循环播放提醒,但不少孩子和家长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名带着孩子来戏水的家长告诉记者:“觉得江边凉快,让孩子在水里玩玩没事。”然而,附近居民透露,江域水下情况复杂,不仅有暗礁,潮水涨落时水流还会形成暗流,即便是熟悉水性的人也可能发生意外。

孩子单独在江边戏水隐患多

□提醒

未成年人独自或结伴在江边戏水更危险

此次事件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再次敲响了江边安全的警钟。“每年7月1日到9月1日的下午1时到晚上7时,冬泳协会会员会轮流在笋江桥下值班,应对突发状况,同时劝导游客安全下水,义务清洗岸边的淤泥和碎石,防止游客意外落水。”泉州市冬泳协会提醒,江水中的水流、潮汐变化远比游泳池复杂,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暗藏漩涡、暗流,且水温变化大,容易导致抽筋,即便是会游泳的人也可能遇险,未成年人独自或结伴在江边戏水更是危险,隐患多多。

泉州市冬泳协会会员们呼吁,夏季是江边意外高发期,家长务必履行监护责任,不要让孩子在无成人看管的情况下靠近危险水域,更不能允许孩子独自下水。“一旦发生意外,黄金救援时间很短,江水的冲击力也会给救援增加难度。”

□海都时评

莫把安全当儿戏

泉州笋江大桥下,男孩戴着救生圈仍被激流卷走,万幸被合力救起;泉州北江滨公园里,孩子们翻越护栏、探身湿地花式“钓螃蟹”,险象环生(详见14日A04版)……这些场景真是让人揪心。岸边的警示牌立着,广播循环提醒着,却依然拦不住那些涉险的脚步。这也给我们敲响警钟,为什么总有人把安全当成儿戏?

警示牌不是摆设,是血泪换来的提醒。我们总说“注意安全”,但现实中却常常有人心存侥幸。“觉得江边凉快,让孩子玩玩没事”“带着孩子翻越护栏,没事看着呢”……这是典型的侥幸心理在作怪,背后暴露的是监护责任的“悬空”和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问题容不得侥幸,侥幸心理往往是悲剧的前奏。

守护孩子安全,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时刻绷紧监护这根弦。看护不是陪同,是一刻不能松懈的责任。家长要盯着孩子而不是只顾低头刷手机,要提前判断环境风险,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方拿出更硬核、更创新的措施,堵住每一个可能的漏洞。比如,对事故高发地,除了增加巡逻频次,还可设置更醒目的警示装置,对危险区域进行物理隔离,联合社区和志愿者开展联防等。管理严格一分,风险就能减少十分。

生命从来没有试错的机会。钓螃蟹固然有趣,戏水当然凉爽,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安全。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玩乐,都不值得尝试。教育部的暑期安全通知年年发,今年还特别强调,各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各项工作,但关键要落到实处。安全教育和警示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让孩子听得进、记得住。同时,全社会都需要参与进来,形成安全防护网。

暑假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快乐时光,但不该是危险的。最好的救援,永远是预防。别等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请记住,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 (白水)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