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记者 余国鹏
今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近年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拓展“硬联通”、推进“软联通”、促进“心联通”,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有新的思路和对策。近日,省委党校第二期县处级正职干部任职培训班举行学员论坛,围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与对策进行研讨交流。
加强制度供给,提升开放便利水平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至关重要。如立法,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且富有前瞻性,就能有效推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再如标准,其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当前,云南在开放方面的立法工作主要存在系统推进不足、立法前瞻性不够、法规实施的督促力度还有差距等问题;对于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还不够及时、精准等。在标准建设上,存在中国标准在澜湄区域市场认可度有待提升、企业获取澜湄区域国家标准信息困难等问题。
对此,学员黄嶷嶷建议,一是加强系统谋划,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为开放领域的各项单行法规提供基本遵循和框架支撑,使立法工作与开放格局更加契合。二是提升立法前瞻性,适应开放发展新趋势,如数字经济领域。三是完善监督机制,保障法规有效实施,打通法规有效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学员赵浩伟认为,要推动建立以我国标准化服务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商会协会、重点企业为主导的“澜湄标准合作联盟”;根据我国进出口贸易需求,围绕重点行业、战略领域、领军企业,制定澜湄标准清单;大力开展双边、多边标准化交流合作,逐步建立、完善标准互通清单,不断扩大澜湄标准的知晓率、应用率、影响力。
加强服务保障,提升开放协同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是推进“软联通”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省财政、社保等部门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口岸经济等方面,扎实做好财政金融、跨境医保等工作,有力促进了我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但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开放形势的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财政金融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不足”上,即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与开放需求匹配性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财政资金撬动效能不足、政策红利未充分释放导致开放平台协同不足、跨境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在跨境医保方面,我省现有的医保政策法规体系在应对高度开放的、人员和服务跨境流动频繁的新局面时,显得比较滞后。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员邹福认为,财政金融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矛盾在于“三弱”:“软联通”弱于“硬联通”,金融市场化创新弱于财政直接投入,制度协同弱于平台数量。构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对外开放格局,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即精准施策与普惠政策的关系、市场化运作与撬动社会资本的关系、公平竞争与合规性的关系、财政可持续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学员赵明哲认为,医保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大局,要通过推动医疗服务的深度国际化,加快签订双边协议,推进跨境医保结算,为辐射中心建设注入可持续的软实力。
加强行业交流,提升开放融通水平
具体到行业领域,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人缘相亲,具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行业产业交流合作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如农业方面存在的贸易结构失衡、境外投资项目综合效益不高等;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重视不足、话语权不足等。这些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和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不利于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发展。在农业方面,学员徐娟建议,要强化战略引领,优化区域合作布局;更加突出地发挥云南独特区位优势,率先打造全国农业高水平开放高地;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人才;加快构建风险防范与应对体系。在文化方面,学员许强认为,文化交流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润滑剂”“催化剂”和“稳定器”,要以跨境民族和华人华侨搭桥开展好民间交流,打造品牌交流平台及活动,同时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护共享文化遗产,比如联动申报南方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