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蛇咬伤怎么办?这份自救指南帮你避开误区,建议人手一册!

每年5月—8月,就到了“蛇出没”的季节,蛇咬伤事件常有发生,有些甚至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近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进一步加强蛇咬伤救治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全省蛇咬伤救治服务体系,提升各级蛇咬伤医疗救治能力,也提醒市民在野外劳作、游玩时,一定要小心留意。

如果不慎被咬伤该如何自救?哪里可以注射血清?云新闻采访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宫冰,请她来支招。

蛇咬伤: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被蛇咬伤其实是一种可防可治,但被低估的疾病,由于缺乏重视,往往导致治疗不及时、统计数据不完全等情况,也给蛇咬伤救治的医学研究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宫冰介绍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40万起蛇咬伤事件,且由于部分地区卫生报告系统欠发达,实际的蛇咬伤致死人数可能远高于所报告的数据。《全国蛇咬伤流行病学白皮书》指出,我国每年约发生25—28万例毒蛇咬伤病例,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有蛇咬伤经历的人残留后遗症的占55.47%,其中截肢者高达35.18%。

“我们云南由于生物多样性丰富,蛇类达155种,其中毒蛇33种,包括被称为‘亚洲毒王’的素贞环蛇。”宫冰说,目前云南蛇咬伤中,剧毒蝰蛇占比最高、分布最广,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被其咬伤后,伤口多有剧痛难忍或麻木感、出血,伤口及周围会出现发黑坏死或青紫淤血等症状,出现肿胀、瘀斑、血疱、水疱,甚至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组织坏死。因此,被咬伤后,要尽快到最近的医院诊治。

此外,蛇咬伤多发生于农村偏远地区,很多情况无法统计,导致蛇咬伤的发病率存在严重低估。受伤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多为家庭主要劳动力,蛇咬伤导致的致死致残,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生存质量。

四级救治体系:织密防护网

“云南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民众接受科普知识少、蛇咬伤流行病学数据缺失、血清调配有困难等原因,是导致目前蛇咬伤救治工作中需要并不断改进的。而且很多基层卫生站的医护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蛇伤救治培训,这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一些绑扎、切排、冰敷等错误操作甚至会导致肢体残疾。”宫冰认为,构建蛇咬伤四级救治体系能够更科学地救治患者。

“针对我国的国情及云南的特点,蛇咬伤的救治关键在基层,开展基层医护人员蛇咬伤救治培训十分重要。我们医院蛇伤救治中心也在积极搭建蛇伤救治网络,联络了2000余位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的医护人员。基层医生遇到问题时,可以把患者病例资料上传至专用群,省级专家会即刻在线指导,精准判定所需血清种类与剂量。”宫冰介绍道。

“我们蛇伤救治中心可动态调配血清,根据各个地方蛇种分布及不同需求配置血清。既避免浪费又保障供给。”宫冰表示,四级救治体系能让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更科学规范地开展蛇伤的及时处置和相关工作。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编辑:李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