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金鱼住进“空调房”!记者探访为您揭秘……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梁展豪 见习记者 卢光裕 文/图

酷暑八月,在中国金鱼之都福州的闽侯县南通镇春园鲤生态养殖场里,却清凉宜人。这里的三十多个品类上万尾精品小金鱼,惬意地“住”进了升级版的“空调房”。养殖场6600平方米的育苗区都安装上了电动遮阳设备,开启了现代化养鱼的进程。

春园鲤生态养殖场的电动遮阳大棚

为这群金鱼“盖新房”的,是闽侯县金鱼协会会长张文春,一位拥有30年养鱼经验的“老匠人”。18日下午,记者走进他的养殖场,刚从烈日炎炎的户外踏入育苗区,便感受到一股凉意。

“我们这个大棚有三层防护:外层是遮阳网,中间是保温罩,罩内还加了一层内遮阳网。”张文春介绍,通过“两层遮阳+一层保温”的复合结构,棚内温度能比棚外低5℃~6℃,使得无论冬夏都能稳定在金鱼最适宜生长的25℃左右。再加上鱼池下方的多重水循环过滤系统,整个育苗区俨然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金鱼工房”。

“在没有遮阳设备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较深的水池,让金鱼进入深水降温。而有遮阳设备后,水池的深度就能够浅一些,我们也能更好地观察育苗情况。”张文春补充道。

在育苗区内,张文春向记者展示了他负责保育的熊猫金鱼。据悉,熊猫金鱼最早于1987年由福建省农科院成功培育,这种特产于福州的金鱼亮相第二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后,便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形态赢得广泛赞誉,并荣获一等奖,一时间福州大大小小的渔场都开始养殖这种金鱼。进入21世纪后,由于兰寿金鱼被广泛追捧,熊猫蝶尾等福州金鱼的传统品种因淘汰率高、繁衍风险大,慢慢被放弃养殖。曾经盛极一时的熊猫金鱼一度濒临灭绝。

张文春在观察金鱼

“我们培育的熊猫金鱼包括虎头、蝶尾、水泡等多个品系,保育过程极为不易。”张文春坦言,从孵化到成鱼,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水质、温度和光照。繁殖初期,鱼苗需要在特定的水质和温度条件下进行孵化。孵化完成后,鱼苗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逐渐成长。整个繁殖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环境条件,以确保鱼苗的健康生长。如今有了这座现代化“金鱼工房”,为这类濒危品种的保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文春表示,下一阶段,养殖场还将陆续完成直播区、赏鱼区、亲子互动区等功能区域的建设。“让福州金鱼不仅‘活下来’,更要‘火起来’。”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