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遂川县大力推进毛竹产业现代化,数据显示,全县5000余名村民通过竹笋产业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小小竹笋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在遂川县大汾镇螺汾村的竹笋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将刚收购的春笋分拣、蒸煮、腌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
从闲置资源到富民引擎
“这几天正值春笋采挖旺季,近日收购鲜笋30万斤,预计今年可收购加工400万斤左右,加工半成品按市场价计算,可实现营收600余万元。”日前,螺汾村党支部书记黄庆丰难掩喜悦。
螺汾村位于大汾镇西部,境内毛竹资源丰富,却长期面临“守着金山没收益”的困境。过去,村民零星采挖春笋仅供自家食用,大量毛竹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为破解这一难题,遂川县林业局驻螺汾村第一书记彭景萍提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盘活特色资源,发展竹笋产业。

螺汾村竹笋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将煮好的笋分拣装筐
2022年,螺汾村利用50万元产业衔接资金,招商引资290余万元,总投资340万元,将闲置多年的砖厂改造成竹笋加工厂。如今,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加工厂已运营3年,累计营收近20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益达9万元。车间内,68名务工人员各司其职,其中21人是脱贫人口,每人每天工资200元左右,仅务工一项,村民年增收就达1万元。
“以前山里的笋子没人要,现在1斤能卖1.5元,我一天能挖100斤—200斤,赚二三百元不成问题。”村民黄大发拉着满满一车春笋来到收购点。他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曾经无人问津的山间野货,如今成了家门口的“致富金笋”。
从靠天吃饭到精准培育
遂川县是毛竹资源大县,全县毛竹林面积达50.4万亩。过去,受限于传统种植模式,竹笋产量和品质不稳定。为突破瓶颈,该县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大力推进毛竹产业现代化。
在衙前镇、碧洲镇,12592亩毛竹产业示范带正在加紧建设,其中衙前镇5000亩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已初见成效。沿着山间小路望去,一条条水管如银龙般蜿蜒在竹林间,380亩竹林已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操作员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喷灌系统,让毛竹“喝”上“营养液”。“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增收。”遂川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通过低产林改造和笋竹两用林建设,鲜笋主产区亩产平均增产3000斤,彻底改变了“看天收”的历史。
从单一加工到全链增值
在螺汾村加工车间,刚蒸煮好的春笋散发着鲜香,工人们熟练地将其分装、腌制。这些半成品将进一步加工成笋干、笋罐头等成品,通过电商、超市等渠道销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遂川县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构建全产业链条。
目前,遂川全县已涌现江西竹林食品有限公司、江西宇和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竹笋加工企业,年加工鲜笋近10万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线上平台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线下与各大商超建立长期合作,形成了“线上线下齐发力”的销售格局。数据显示,全县5000余名村民通过竹笋产业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小小竹笋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产业的腾飞,离不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度赋能。近年来,遂川县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目标,引导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螺汾村的实践证明,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强化科技支撑,传统林业产业正焕发出新活力。
“我们计划明年扩建生产线,开发即食笋片、竹筒饭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黄庆丰对未来充满希望。眼下,遂川县正以螺汾村等示范村为引领,推动竹笋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一幅“竹绿山青、民富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山间竹笋到致富法宝,遂川县的实践印证了只要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就能让特色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随着越来越多像螺汾村这样的“竹林经济”崛起,老区人民正沿着产业振兴的道路,走向更加富足的明天。
(杨奇哲 邓福才 李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