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朗山野猴出没,频频抓伤娃!被动物抓伤咬伤要做好“三防”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近来深圳天气不错,带上小朋友爬山、亲近大自然成了不少家长的选择。3月23日下午,9岁的小华(化名)和小伙伴在家长的陪伴下去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游玩,登山途中遇到野猴,竟被咬伤。家长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所幸小华伤情不重,送院处置并观察数小时后小华无大碍。

9岁娃爬山时手臂被大野猴咬伤

3月23日下午,小华和家人在塘朗山郊野公园游玩时,发现隔一段就有一个 关于“野猴出没”的安全警示。眼尖的小华在近山顶的小道上两只大野猴和一群小野猴,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喂圣女果,有人在拍照、录视频,看起来人与野猴相处挺和谐。

小华兴奋地加入人群,也拿起家长的手机去录野猴吃东西。突然,人群中有个男孩突然往猴群投了几根香蕉,触发了一场猴群香蕉抢夺战。结果,没抢到香蕉的一只大野猴,恼怒地奔向人群,并向穿着红色上衣、醒目的华仔发起了猛烈攻击。瞬间,小华的左前臂被野猴抓咬伤,小华疼得哇哇大哭,家长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所幸小华伤情不重,经救护车送到医院处置并观察数小时后,小华并无大碍。

6岁娃遭野猴攻击后出现感染

这些野猴也不是第一次“犯事”了。2月24日,妈妈带着6岁的旺仔(化名)去塘朗山郊野公园踏青,却不想遭遇了惊险一幕:当时前方有几个人正在围观猴子,母子俩也走上前看热闹。结果,被路人激怒的猴子突然冲向人群,对着靠前的旺仔发起攻击。躲避不及的旺仔,脑门上瞬间多出来2道血印,吓得哇哇大哭。

看着孩子头上的伤痕,旺仔妈又是心疼又是担心,立即带着孩子下山去医院处理。附近医院的医生为旺仔紧急缝合了伤口,还接种了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疫苗。一番操作结束,旺仔妈这才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第二天下午,旺仔突然开始发烧。更糟糕的是,他的头皮、额头以及鼻子附近的皮肤开始肿胀,看起来就像发酵的面团。经过二次清创手术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在医生的建议下,旺仔妈连夜带着孩子转院来到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这时,旺仔的头已经“大”了一圈,肿得像馒头。

检查结果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为54.9(正常范围0-1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7.98(正常范围1.6-7.8),炎症指标飙升,伤口已经感染了。随后,神经外科团队首先给旺仔清除了伤口周围已经坏死的组织,随后在伤口处塞入纱布,吸走导致伤口肿胀的脓液。接着,用上了广谱抗生素,用来对抗猴子身上常见的病原体。

接下来,医生不间断地观察旺仔的状况,特别关注是否有脑部症状出现。幸运的是,预想中最坏的情况没有出现。仅仅一天后,旺仔的体温就降下来了,头部的肿胀也逐渐消退,伤口开始恢复红润。三天后复检,他的各项生命体征均显示正常,随后顺利出院。

被动物抓伤咬伤要做好“三防”

深圳市急救中心提醒,被猴咬伤抓伤,尤其是野生猴,除可造成伤口特异性感染外,还可能引起狂犬病、破伤风以及B病毒感染。其中,狂犬病病死率几乎为100%,重症破伤风病死率30%~50%,B病毒感染即使经过积极抗病毒治疗病死率仍为20%。

被动物抓伤或咬伤,尤其是头面部,属于高风险区域,因为头皮血供丰富,一旦感染,病原体容易扩散至颅内。所以,如果不幸被动物抓伤或咬伤,一定要注意做好“三防”:一是防狂犬病:疫苗是保命底线,但接种后仍需观察1个月;二是防细菌感染:猴子可携带巴斯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8小时内不用抗生素,感染率超60%;三是防破伤风:深部污染伤口必须联合免疫球蛋白。

深圳山林多,生态好,但猕猴、野猫伤人事件频发。若不幸被抓咬伤,要牢记“三步急救法”: 第一步:冲。立即用肥皂水+有一定压力的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 用无菌纱布或脱脂棉球将伤口残留液吸尽,别用嘴吸; 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避免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其他清洁剂。第二步:压。 出血多用干净纱布按压,禁止撒药粉、涂牙膏, 头面部伤可用冰袋隔毛巾冷敷,防肿胀。 第三步:送。 黄金1小时内就医,接种疫苗≠万事大吉; 出现发热、红肿、麻木,立即挂神经外科或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