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做好AI时代的教育必答题

“小柜小柜,我要放书包。”

“请站在摄像头前,进行人脸识别。”

这一智能升降书包柜模型,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学生的暑期实践。该校三至六年级同学运用“编程+AI控制板”趣味课程学过的内容,尝试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这款模型不仅能放置书包,还能给书包进行紫外线消毒、给水杯保温,并设置喝水提醒。

“这门课程旨在让生长在AI时代的孩子在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在创意中习得创新素养。”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校长祁红说,同学们参与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

孩子们正在动手制作智能升降书包柜模型。(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北京市丰台区自2024年底启动区域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项目,目前已在部分中小学开展AI通识教育并初显成效。丰台区教委的调研数据显示,75%以上的中小学校都已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卢宇表示,这些学校的探索实践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AI教育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任务。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下,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教育的必答题。

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规定,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然而,如何提升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快速匹配相关资源,仍是基层一线普遍面临的瓶颈。

据北京科学中心科学教育部部长赵峥介绍,北京科学中心正在持续丰富人工智能教育的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动手探索,形成校内外联动的教育生态。一些企业也参与进来,捐赠AI绘画软件并配套教师培训,积极参与AI教育资源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AI学习平台和工具。

相关研究显示,人机协同教学可提升学生的认知投入,但同时会降低师生间的互动程度。如何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间找到平衡?仍需做好深层理解与科学设计。

在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主任孙震看来,未来,还需联合各方力量共建资源生态,推动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开发课程。”

“强化教师价值观引导与内容筛选,聚焦‘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驾驭新科技的建设者!”

…………

把怎样发展人工智能教育这道题抛给专家,记者得到的诸多答案有一点相通:AI教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答好!(记者刘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