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节气·名家说节丨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 张勃

清明是在节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传统节日。作为节气之名,清明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管子》中有“十二清明,发禁”的记载。按照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开始进入清明节气,物至此时,到处是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节气主要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气要发展成为节日,还要有一定的习俗活动。从节气清明向节日清明的转化,出现于唐代,主要是吸纳了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因人们在节日期间禁止用火、吃冷食得名。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中一种和介子推有关。据《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之前,曾因国难流亡在外,介子推等几位大臣随行。经过十九年的颠沛流离,重耳重返晋国,登上王位。他对流亡期间跟随的大臣一一封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功,与母亲隐居山中。后来重耳去找他们,但“求之不获”,便将绵上一带封为介子推的祭田。这段史实在后来传说过程中不断丰富,增加了不少情节,比如寻找介子推时,为了逼他和母亲出来,重耳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重耳十分悲痛,下令烧死之日不能用火,由此形成寒食节。

汉魏时期的人们认为,如果寒食节用火,被火烧死的介子推就会大怒,降下雹雪之灾,为避免灾难人们只能遵守禁忌。到了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节日时间变为冬至后第105日,另一方面,节日中出现了造饧大麦粥、挑菜、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等饮食和娱乐活动。唐代寒食节习俗十分丰富,包括改火、扫墓等仪式活动,吃饧粥等饮食活动,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蹴鞠、踏青等娱乐活动等。唐朝人热衷于过节,而当时寒食节正在清明节气日前一二天,所以寒食节诸多活动都延续到清明节气日,渐渐推动节气清明转化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清明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习俗,但扫墓祭祖、踏青游春是其核心,赓续不绝,流传广泛。人们通过扫墓祭祖慎终追远,表达感恩情怀;通过踏青游春感受美好,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思考。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饮食活动和农事活动,提醒人们因时而动,不误农时。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