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3家工坊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系列报道——石阡苔茶夷州贡茶非遗工坊

石阡苔茶采摘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共同组织开展的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工作,在各地积极申报的基础上,经研究遴选并经公示,确定了51个典型案例。贵州3家工坊榜上有名,分别是:倚山人手造生活非遗工坊(侗族服饰)、石阡苔茶夷州贡茶非遗工坊(石阡苔茶)、牵手竹艺竹编非遗工坊(赤水竹编)。

今天,我们走进石阡苔茶制作技艺夷州贡茶非遗工坊,看看他们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飞为学员培训石阡苔茶非遗制作技艺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飞在苔茶文化馆为学员讲解苔茶历史文化

联益模式铺就富民路:带动近三千人端稳“茶饭碗”

2022年10月,依托省级非遗石阡苔茶制作技艺,传统苔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成立。工坊创新构建“非遗保护+协会+劳动就业+茶农+院校+乡村振兴”六位一体联益模式,形成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工坊实现2000亩绿色认证茶园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30000余亩茶园发展,带动2765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72人。”非遗传承人王飞介绍说,目前,通过“茶饭碗”,茶农人均年收入突破1.12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充分发挥了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飞在苔茶文化馆为学员讲解苔茶历史文化

记者了解到,工坊还结合石阡苔茶制作技艺对茶农进行茶文化、茶科技、茶知识培训,让茶农及种茶大户,从之前单一的茶青收入扩大到自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而企业与集体经济社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实行品牌推广,使茶农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使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茶农茶园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加工技能得以提升,茶叶经济效益明显增长,促进地方产业稳步发展,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苔茶文化馆

科技赋能铸就品质标杆:43项专利擦亮地标金招牌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非遗传承人王飞团队以科技创新守护传统工艺,累计斩获外观专利14件、实用新型21件、发明专利8件,实现古法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有效保护、挖掘及传承了石阡苔茶制作技艺,推动石阡苔茶的品牌价值提升。

“我们生产的产品多次送样到农业农村部、省质检院等检测机构检测,所有指标全部合格。”王飞说,石阡苔茶所有的制作工序合格,是名副其实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确保消费者喝得放心。

苔茶文化馆

据了解,目前,工坊年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与“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石阡苔茶多次荣获中茶杯“一等奖”“金奖”“特等金奖”“金芽奖”等多项大奖。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老字号、贵州省名牌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100张优强品牌名片、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名优产品等称号。

石阡苔茶非遗制作技艺培训

文教融合培育振兴薪火:校企共建传承千年茶脉

“这是我们祖辈用的茶焙茶具,现在成了文化馆的‘活教材’。”在苔茶文化馆,王飞正向学员讲解苔茶历史文化。

文化馆内,从古代茶碾到现代专利设备,通过历史展陈、技艺展演构筑活态传承空间,对石阡苔茶制作技艺、苔茶历史、器具的相关故事进行介绍,串联起一部立体茶史。

“苔茶文化馆,每年接待各类社会人事士2000多人次,希望来这里参观或培训的人,都能了解和掌握石阡苔茶的制作技艺。”王飞说。

除苔茶文化馆展陈外,工坊还与茶相关院校签订校企合作、使传统非遗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得到了融合发展,同时对联益村及周边茶农每年进行4次以上300多人次的外出交流学习。不少茶农表示:“这样的外出交流学习能学到不少的茶知识呢!”

2022年,工坊被认定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2023年被,工坊被认定为“贵州省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古法制茶,传承石阡苔茶制作技艺,千年茶香正飘向更远的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韵

编辑 刘霜

二审 张芬

三审 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