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举行,他把对祖国的眷恋融进每一个音符

今年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为缅怀冼星海的崇高精神,探讨其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8月2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纪念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召开。

冼星海(1905—1945),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1935年自法国留学回国后,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期间创作了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2009年,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未能亲临会场,她发来一段视频,与大家分享对父亲的追忆与思念:“120载岁月流转,父亲的音乐从未褪色,始终像一束穿越时空的光,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年代,他拿起音乐这把武器,把对祖国的眷恋、对侵略者的愤恨、对胜利的渴望全部融入了每一个音符里。有海外游子告诉我,在异国他乡听到《黄河大合唱》,瞬间热泪盈眶,心中涌起的是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归属感。这让我越发清晰地认识到,父亲的音乐从来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他用音乐搭建起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时代变迁中始终能找到精神的共鸣与前行的力量。”

会上,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有娣,《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之子张安东,九江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查太元,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等作现场或视频发言,从不同角度阐释和追忆了冼星海的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大家表示,冼星海把个人艺术生命融入民族命运,坚持并发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的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造出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时期的生活。冼星海音乐中最昂扬激烈的部分是为抗战而创作,他最大的心力、最重要的作品都献给了民族解放斗争。新时代音乐工作者要以冼星海先生为榜样,用更多传递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国的精神气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