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如何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

2024年8月,应挪威奥斯陆大学等学术机构之邀,我赴挪威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等地开展了学术交流与访问考察。

漫步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经纬之间,北欧澄澈宁静与蓬勃艺术气息交织升腾,与惯常大都市的喧嚣图景形成分野。这座城市既珍藏着爱德华·蒙克那幅震撼灵魂、震惊世界的名画《呐喊》(现藏于蒙克博物馆),也有深厚历史底蕴与浓郁自然气息的巧妙相融。在这片被艺术滋养的静谧之下,一股汹涌的创新势能、转型动能正悄然重塑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

蒙克博物馆 作者摄

在这个人口仅559.4万、坐拥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人均GDP接近9万美元并长期位居全球前列、同时兼具高度繁荣与生态宜居的发达国家,一个关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密码亟待破译。

纵观近现代人类发展史,“荷兰病”成为资源出口国面临的发展悖论,即丰裕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富足的国家比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经济增长更缓慢,经济学家亦称之为“资源诅咒”。上世纪70年代,荷兰因天然气出口繁荣导致制造业大幅萎缩的教训,至今仍警示资源型经济体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之一的挪威,何以成功挣脱“荷兰病”的桎梏,消解“资源诅咒”的阴霾,将天然资源禀赋系统性转化为可持续创新动能与发展韧性?探究其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小国逆袭:从“贫瘠地”向“能源国”跃迁

作为北欧五国之一的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疆域与我国云南省相当(38.5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不足云南九分之一。其国土近三分之一深入北极圈,平原稀少,农用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3.2%。幅员狭长、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形态,加之蜿蜒漫长的海岸线,塑造了以渔业资源为支柱的早期经济格局。地理禀赋的严酷性曾长期将挪威禁锢于“北欧边缘之地”。20世纪60年代,渔业与农业仍支撑着国民主要生计,全国人均GDP仅为北欧邻国的60%,地理困局昭然。

位于挪威北部特罗姆斯郡峡湾中的三文鱼养殖网箱。新华社图

1969年,挪威迎来能源史上的关键转折——北海埃科菲斯克油田的发现。这一“黑色馈赠”点燃了冰封之地的工业化火炬,拉开了“冰与火”碰撞的序幕。1971年,埃科菲斯克油田正式生产,随之而来的是斯塔特菲奥德、特罗尔等巨型油气田的接连被发现。到2011年,挪威大陆架共计70个油气田开发,其中北海56个、挪威海13个、巴伦支海1个,形成纵贯南北的能源走廊。截至2021年,挪威已探明石油储量约79亿桶,年产量约7.4亿桶,位列全球第11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4万亿立方米,年产量约1200亿立方米,排名世界第9。油气产业跃升为挪威无可争议的经济脊柱:持续贡献GDP逾20%、占据出口总额半壁江山,累计贡献了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至此,挪威实现了从资源贫瘠国向能源富足国的历史性嬗变。

未雨绸缪:主权财富基金的制度破局

挪威深刻警醒于“荷兰病”的三大核心病理:其一,自然资源出口收入剧增将推升本币汇率,抑制本土制造业竞争力,导致进口制成品激增,进而引发制造业萎缩;其二,丰裕的资源降低获得财富的难度,将挤出对人力资本投入、教育提升和技术创新等长期经济增长引擎的关键投资;其三,资源收入激增易诱发过度消费,侵蚀经济健康基础。

挪威敏锐洞察到资源终将枯竭,财富或如昙花一现,过度依赖油气资源必将严重挤压其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将短期油气收益转化为跨代际的国家财富积累,是挪威规避“荷兰病”的战略基石,主权财富基金应运而生。

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挪威央行(2023年6月22日摄)。新华社发

1990年,挪威作出划时代的战略抉择:通过《政府石油基金法案》,构建主权财富跨代际治理体系,将油气收益资本化为永续财富。1998年,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代表财政部专业化运作该基金。此后,基金经历了两次关键性战略升级。一次是风险结构优化。突破传统主权基金保守框架,战略性地将40%的债券组合置换为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开启全球化、多元化资产配置新纪元。一次是定位根本转型。深度融入可持续理念,将基金更名为“政府全球养老基金”。此举标志着基金从单一的石油财富“储存器”升级为全民福祉“保障墙”。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遵循“收入归国家、收益分社会”的核心准则,严守“4%年度财政提取上限”这一刚性约束。在收益分配机制上,始终秉持审慎灵活,战略配置15%用于基础设施,20%用于医疗卫生体系,15%用于教育事业,10%投入科研创新领域。基金持续动态优化全球投资策略与市场布局,在获取全球市场回报的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流向能源转型领域。这一制度设计从根源上规避了油气资源收益被挥霍或误用的风险,推动基金资产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基金资产规模已攀升至1.8万亿美元,问鼎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相当于为每位挪威国民累积了逾32万美元的国民财富权益。

主权财富基金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维度。一是有效隔离外部波动。基金机制确保了油气资源产生的巨额资金不直接涌入国内市场,显著弱化了其对国内技术迭代、人力资源配置、教育投入及制造业发展的潜在冲击,从而熨平了资源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扰动。二是构建生产性激励导向。基金建立起一套激励生产性活动以及抑制寻租等非生产性行为的制度框架,成为有效规避“资源诅咒”的关键治理工具。三是强化社会保障与治理共识。挪威通过法定机制明确资源出口收益归属政府所有,并将石油收益全额转入政府全球养老基金。这一安排推动构建了完善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得以享受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卓越社会保障与生活品质,显著增强了民众对制度规则的理解、认可与支持。挪威在《世界幸福报告》中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幸福国家前列,2025年以8.2分的高分荣膺全球第三。

奥斯陆市政大厅 作者摄

范式重构:教育科研人才的高效赋能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既是全球巨大金融资本池,也是国家创新生态主引擎,通过定向分配机制,即年提取额15%注入教育、10%投入科研,构建了“教育-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系统,从根本上重构了资源型经济的发展范式。

一是教育体系堪称典范。挪威建立了覆盖幼儿园至大学全阶段免费的公共教育体系,甚至为大学生提供生活补贴。数据显示,2024年,挪威政府教育投入占GDP比重高达6.8%,显著超越经合组织(OECD)国家4.9%的平均水平。教育成效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卓越,尤其在数学与科学领域持续领跑全球。

在挪威奥斯陆一所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玩万圣节的游戏。 新华社/欧新 图

二是创新链条完备顺畅。以奥斯陆大学为例,其设立的技术转移中心(TTO)是高校知识产权商业化的核心枢纽。该中心采用极具激励性的收益分配机制:专利商业化净收益的三分之一直接支付给发明人,三分之一归属学院(学院留存部分中不低于8%将反哺至原属研究所或研究团队),剩余三分之一由技术转移中心留存运营。

三是高端人才大量汇聚。挪威提升科研人员项目收益分成上限至40%,大幅超越欧盟15%的平均水平,成功构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每百万人口科研人员密度稳居全球前列。2025年,挪威政府进一步宣布启动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计划,斥资3亿挪威克朗(约合2970万美元),目标是在2025-2028三年期内精准引进30至40位顶尖国际科学家加盟挪威学术机构。

能源重塑:能源出口国的绿色化转型

挪威政府设定了宏大的气候目标,承诺至2030年碳排放削减55%,并计划于2040年实现碳中和。2024年,中挪共同发布《关于建立绿色转型对话的联合声明》,旨在深化两国绿色合作与发展。

挪威并未沉湎于油气资源的既有优势,而是将这一优势转化为迈向新能源的坚实基础。

在能源生产领域,挪威强力推进油气生产低碳转型。以北海Johan Sverdrup油田为例,引入人工智能钻井系统,运用机器学习优化采油轨迹,显著提升原油采收率;部署碳捕集与封存(CCS)装置,系统性降低平台碳排放;油田主要生产电力源于水电,使其成为欧洲碳足迹最低的原油,单位桶碳排放强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逾50%。

在能源消费领域,为减少本国能源依赖,挪威政府对汽油和柴油征收高额税费,包括二氧化碳税和道路使用税,大大增加燃油车使用成本,并宣布在2025年停售燃油车。尽管身为油气大国,但国内汽柴油价格高企,每升价格约合14元至18元人民币,高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同时,挪威政府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免征购置税、提供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及建设1.8万座公共充电桩,全面推动普及新能源汽车。2024年挪威电动车销量占比突破90%,即每售出10辆新车中,9辆为纯电动。我国电动汽车在挪威市场表现亮眼,份额已超10%。挪威王宫周边街区亦不乏我国电动汽车的身影。

蔚来汽车挪威销售店 作者摄

挪威的成功,既是自然禀赋的馈赠,更是制度创新的典范。当众多资源型国家沉溺于“石油红利”的短期狂欢时,挪威用主权财富基金筑起抵御“资源诅咒”的坚实屏障。当其他小型经济体常受制于市场规模的局限时,挪威借力巨大资金池实现了技术创新的能级提升。当全球仍在权衡绿色转型的成本负担时,挪威已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乃至燃油车禁售令率先重塑能源结构。正是这种将油气财富系统性转化为长期资本、创新动能、全民福祉的制度设计,使挪威得以从源头上成功规避资源型经济的结构性陷阱。

原标题:《丰裕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诅咒?且看挪威如何规避“荷兰病”》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曹静 夏斌 题图来源:挪威的秋色 新华社图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杨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