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腹地,银线飞梭。汉阴县以“融合思维”统揽全局,将“三个年”活动与“八场硬仗”深度融合,在纺织产业升级中绘就“项目聚能、链条延伸、生态重构”的三色画卷,全力打造西北地区高端纺织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转型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之路。

项目与保障融合,筑牢产业“根基色”
汉阴县将项目建设与要素保障紧密融合,为纺织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在项目谋划招引上,早在2010年,汉阴县得知张家港晟丰纺织公司有产业转移意向后,迅速行动,精心准备资料,主动对接企业,借助油菜花节庆活动邀请投资方考察,以极致服务打动企业,促使陕西永丰特种纱线有限公司落户,开启汉阴纺织产业发展重要开端。此后,围绕纺织产业链梳理上下游关键企业,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开展对接,成功引进安康裕丰华纤维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PBT高弹丝生产项目、安康智港华纺织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10万锭智能化纺织生产线项目等。
安康智港华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华说:“前期项目建设中遇到设备安装调试难题,经科局迅速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解决。在汉阴发展,从项目招引到建设运营,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政府的贴心服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发展。”
在要素保障方面,空间规划上,政策支持上,出台《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激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多维度给予企业支持,设立财信担保等基金提供资金保障,创新推出“九条承诺”和“三真四到”服务措施;项目推进上,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抓“五上”企业机制,建立助企纾困“早餐会”制度,各部门为项目提供“妈妈式”服务。

智能与产业融合,激发升级“创新色”
汉阴县推动智能技术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以“智慧工厂”为目标,激发产业升级创新活力。安康智港华纺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智能化高端纱线纺织产业园项目已进行试生产阶段,引入先进智慧化管理系统与智能纺织设备,运用在线监测、纺纱车间MES系统、远程运维等云端智能生产管理技术,实现纺纱全链条智能化,从原材料到纱线零人工接触,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以上,厂区目前可实现4小时人员脱岗运行,未来将向“黑灯工厂”发展,推动纺织企业向数字科技型转变。
汉阴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温超表示:“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汉阴的纺织产业摆脱了传统生产模式,走上了创新升级的快车道,大大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该项目主要产品填补了国内高端弹性材料市场空白,PBT包芯纱线在高端针织产品领域备受青睐。

集群与链条融合,绘就协同“共生色”
汉阴县促进集群发展与产业链条延伸相融合,绘就协同共生的发展图景。依托苏陕协作,2010年永丰特种纱线有限公司落户汉阴,积累技术、人才和客户资源后,汉阴县政府引导其“以商招商”,以永丰纱线公司为核心科学布局,吸引多家张家港纺织上下游企业落户汉阴并定制化建设3.2万平方米厂房,促进产业集聚。上游安康裕丰华纤维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PBT高弹丝生产项目产品,稳定供应给永丰纱线公司,实现了原料订单本地化供应。随着2024年安康智港华公司落户,汉阴县即将形成年产15万锭、产值超8亿元的纺织产业集群,其智能化生产线再次为产业升级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目前,汉阴县现有纺织企业7户,以永丰公司、裕丰华公司、菲雅特公司等为龙头,已形成“POY原丝—PBT加弹丝—高弹包芯纱”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化工原料到纺织产品的闭环,降低成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片秦巴沃土上,汉阴县纺织产业的“银色丝线”正串联起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区域协同的多元图景。它印证着传统产业的升级密码,藏在“融合”的智慧里——当项目建设与要素保障同频、智能技术与产业升级共振、集群发展与生态构建共生,为汉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编织出蕴含无限可能的“锦缎”。

通讯员 胡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