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岸阔催人进,五年砥砺绘宏图。值此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成立五周年之际,回望首个五年规划的坚实步履,我们欣喜地看到:地区生产总值由8.95亿元跃升至23.26亿元,年均增长26.3%,产业体量实现跨越式;提升规上工业、产值双双翻番,高新技术企业翻了一番有余;——五大指标全面跃升……这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示范区坚持“外抓招商、求发展,内抓管理、堵漏洞,深化改革、增活力,扩大开放、履使命”这一系统思路的有力指挥,把“招管改开”四大抓手拧成澎湃动能。五年栉风沐雨,示范区在项目落地中夯实产业根基,在治理提效中筑牢发展底盘,在改革攻坚中激活创新活力,在扩大开放中展现使命担当,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书写了蓝图如画的新篇章。
外抓招商——项目之树拔节生长。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区域竞争的制胜关键。五年来,示范区始终将招商引资置于发展的优先战略位置,以宽广视野和战略定力锚定行业龙头,紧扣国家战略导向和自身产业特色,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大力推行“链上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模式。正是这种对“项目为王”理念的执着坚守和对招商策略的持续创新,使得一批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纷至沓来、落地生根,推动“大项目—大集群—大产业”的发展梯队加速构建,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支撑,积蓄了澎湃的增长动能。
内抓管理——治理之基日益夯实。示范区全面构建“城市大脑+网格治理”体系,94公里主干路纵横成网、257.8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铺展,智慧路灯点亮72.5公里夜景;政务事项80%以上“一网通办”,工程建设审批时限压缩60%,3万余户市场主体纳入“一码监管、一码服务”平台,高效便捷的制度生态正成为投资兴业的最大确定性。
深化改革——创新之火竞相迸发。高新技术企业由17户增至42户,“专精特新”企业从6户扩容至42户;“智改数转”项目库储备36户,其中21户完成数字化升级并获得省市奖补334万元,制度供给正转化为源源不绝的创新活水。高新技术企业由17户增至42户,“专精特新”企业从6户扩容至42户;“智改数转”项目库储备36户,其中21户完成数字化升级并获得省市奖补334万元,制度供给正转化为源源不绝的创新活水。
扩大开放——合作之门越开越大。2022年以来接待来访外国团组68次,出访国外17次,赴韩国考察11次,依托国有企业在韩国设立驻韩代表处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签约项目9个;进出口总额攀升至97.35亿元,年均增速25%,开放型经济活力持续跃升。
回望五年,能够在一张白纸上绘就恢宏蓝图,根本在于“招管改开”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深度统一。首先,它贯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论述:抓招商、强产业,彰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管理、强治理,落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促改革、强动力,印证“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拓开放、强联通,则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时代要求。其次,它精准对接党中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把示范区置于全国大棋局中定位为“对外开放新支点、区域协同新引擎”。再次,它运用系统观念,把招商链、治理链、创新链、开放链耦合成完整“产业生态圈”,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也顺应现代治理体系协同高效的要求。正因为拥有这份理论自觉,示范区才得以用五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跨越式提升,规上工业、创新主体、进出口规模迅速增长,让宏伟蓝图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
五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出发号角。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招管改开”为作战图,在实干担当中续写荣光。把招商当作第一战场,胸怀全球视野、聚焦产业链关键环,拓宽与龙头企业合作渠道,促成洽谈迅速转化投资。把管理当作压舱石,深化“马上就办”作风,升级城市大脑与网格治理,以高效响应守护最佳营商生态。把改革当作动力源,持续推广“拿地即开工”“极简审批”,让制度创新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把开放当作主动脉,依托驻外平台,打造国际化一站式服务环境,促进高端要素双向流通,把作风当作生命线、廉洁当作底线,鲜明树立“赛马比拼、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创业氛围。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招管改开”必将在新的五年里持续落地生根。
站在五周年的崭新起点,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要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省之要者”、聚焦“区之重者”,把“招管改开”化为久久为功的实践坐标,始终在对接国家战略中找方向,在融入区域大局中谋突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显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帆、以开放为桥,在下一程赶考路上写下更多春华秋实,在更高起点上塑造开放中韩、科创中韩、绿色中韩的崭新图景,为东北全面振兴、吉林振兴发展贡献更为精彩的示范答卷。
作者:钟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