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使命”2025年全国公安特警挑战赛10日在乌鲁木齐落下帷幕。连续5天来,来自全国48支代表队539名公安特警、特勤队员同场竞技、一决高下。
来自公安部特勤局培训中心的队伍,连续两年在挑战赛识爆排爆科目上夺得第一名。比赛中这些搜排爆队员是如何精准识别出危险物品,并对他们进行处置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快准狠 2分43秒完成爆炸物识别处置
本次全国公安特警挑战赛识爆排爆科目每队由搜爆、排爆两名队员参赛,参赛队员需要识别并处置在两间平房院落内放置的可疑爆炸物,用时最短者胜出。

公安部特勤局参赛代表队识爆排爆科目长 徐建国:首先要对6种危险化学品进行检测分析,确定6个瓶子内装的是什么危险化学品。难点在于危险化学品外观大部分是白色粉末或是透明、接近透明的液体,这就需要我们使用专业设备准确、快速进行分析。

采访中,从事排爆工作二十多年的领队徐建国介绍,专业设备所提供的分析结果仅作参考,最终判断还需要搜爆员结合图谱来人工识别。
徐建国表示,不同原理的化学物质检测设备不能百分百对所有的物质进行检测,都有弱项,所以现场使用检测设备时一定是人工识别加机器识别相结合。

搜爆员识别出爆炸物后,迅速离开房间并将信息传递给排爆手。排爆队员穿着排爆服携带便携式X光机,立即对这一个可疑物进行透视检查,判定出它的类型和发火元器件所在的平面。
赛场上搜排爆队员从透视图上杂乱的电线缠绕中如何能识别出爆炸物的类型?领队告诉我们,这得益于他们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对成千上万张爆炸装置复杂结构图的细微差别中总结规律形成视觉记忆。

公安部特勤局培训中心参赛代表队识爆排爆科目参赛队员 郝国正:就像朋友,一看就知道叫什么名字,我只需要看你一个特征。

准确判定出爆炸物类型后,搜爆队员迅速操控机器人将目标可疑爆炸物夹取并转移至室外安全地带,利用水炮枪将爆炸物发火元件所在位置定位击碎。最终,来自公安部特勤局培训中心参赛代表队的两名队员用时仅2分43秒,就完成了识爆排爆科目的所有动作,成功销毁爆炸物。
排爆警察:穿最重的衣服干最精细的活
排爆这样一份特殊又高危的职业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擦肩。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排爆手,除了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日积月累的勤奋,更是一份体力活和心理战。
1套排爆服重达35公斤,1个头盔10公斤,一整套装备穿戴下来通常需要依靠一到两名队员的协助,这也意味着,排爆手进入爆炸物现场的第一步,就必须负重前行。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花费比平时多两三倍的努力才能完成。

在比赛中,模拟实战现场的排爆队员需要迅速用仪器对可疑爆炸物品进行图像扫描以及识别,快速跑动和操作全程几乎憋气完成,从比赛开始到结束三四分钟的时间里,队员们基本上已经全身湿透。“排爆是穿最重的衣服干最精细的活。”徐建国说。

TNT全名为三硝基甲苯,也即炸药类化合物,一公斤TNT的威力相当于200个手榴弹同时爆炸,足以炸毁一个混凝土结构的普通民用平房。危险面前逆行而上,排爆警察如何克服危及生命的恐惧?
公安部特勤局参赛代表队识爆排爆科目长 徐建国:很多害怕是来源于未知,当你了解就不会害怕。怎么才能了解和知道,这就需要日常日积月累训练,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胆大如斗,心细如发。一名合格的排爆手,既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又要有强大的心理素养,在面对极端危险且高度紧张的涉爆现场,才能够迅速平复心态,保持头脑清醒。
无声坚守:安全底线的“过滤网”
“剪断哪根线?”影视剧里排爆手与炸弹的“生死对决”总是充满了戏剧张力,现实中,重大活动安保、日常巡逻安检总是少不了排爆警察无声的坚守。
徐建国介绍,现实其实不像影视剧里面展现的,出现了爆炸物就要快速判定要剪哪根线,之后就处置成功。整个爆炸物现场都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现场处置规范和流程。

采访中,领队告诉记者,从现场封控、风险评估到设备选用,现实中的排爆严格遵循相关流程。随着科技进步和装备发展,目前,许多排爆现场都在使用科技手段和特殊装置,如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处置,以减少近距离接触涉爆物品导致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虽然充满危险和挑战,排爆工作的特殊性却常常让排爆警察远离大众的视野,默默守护一方平安。
公安部特勤局参赛代表队识爆排爆科目长 徐建国:我们业内有一句话,作为安全的保底措施和最后一道防线,是绝对不能失守的。防爆安检我们形容它是过滤网和防火墙,虽然默默在背后付出,但我觉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公安部特勤局培训中心参赛代表队识爆排爆科目参赛队员 郝国正:实话说,谁都怕,但是我们是人民警察,不是我们上还有谁上。排除一个爆炸装置,能保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荣誉。
(总台央视记者 李可婧 陈昱 苏蒙 崔建鹏)
责任编辑:单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