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火”在当下,“传”向未来

【专家视点】

作者:宋臻(浙江省宁波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馆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的基因密码,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让非遗“火”在当下、“传”向未来,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非遗保护的根基在于“人”与“技”。纵观我国非遗保护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最基础的保护工作首先是从对代表性传承人、核心技艺和典型项目的扎实保护开始的,激活非遗的个体生命力,让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技艺与精神的“活载体”。以传统戏剧为例,近年来,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热情高涨,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离不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苦练“功夫”、精彩呈现。如昆曲《牡丹亭》在高校巡演时,收获了青年学生的热烈反响。

但是,当前非遗保护传承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仍以戏曲为例,部分爱好者只关注服饰形制却不知戏曲衣箱文化,70%的观众能唱出选段但无法说出剧种起源,出现了“知皮相不知骨”的现象。某非遗戏剧节调研显示,我国有348个非遗剧种面临失传,传承断层危机仍未完全解除,过度商业化改编导致精髓流失,数字技术在构建新的传承场景时面临非遗传承伦理的新问题等。

实践表明,时代语境下的非遗保护重点在三个层面。

一是更好地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传承的守正创新。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突破“博物馆式”保护范式;通过守正创新的底层逻辑,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经济土壤中扎根,完成从传统技艺到价值符号的升华。当用赛博朋克视觉呈现昆曲脸谱、用算法传播地方戏唱段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的复苏,更是一场文明基因的现代化重组。如今的非遗不仅是手艺,更是可以被诠释、被重构的文化符号,关键在于建立包容的生态,既保护原真性内核,又给予创新实验空间,在代际对话中完成真正的活态传承。

二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生产模式对接融合,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生产—传播—消费”闭环。如通过文旅融合,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打造“非遗+文旅”产业链;通过产业联动,为传统手工艺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推动非遗从作坊经济转向品牌经济;通过数字赋能,让非遗传播与消费实现突破,用短视频和直播“云授艺”打造非遗电商消费场景,推出“数字藏品”吸引年轻群体等。总之,通过传播场景重构,将非遗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实现从“地域性”到“破圈层”的跨越,不仅可以激活地方经济,更让非遗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纽带。

三是通过顶层设计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培育好保护非遗的社会生态。非遗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向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参与,需要持续不断的制度保障、社会协同、教育浸润,构建起“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体系。近年来,从四级名录体系建设、非遗立法保护,再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制度化保护被写入各级发展规划,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机制和多层次非遗保护体系,最终实现社会共治、全民参与。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7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