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丨荷花淀里留住文化根脉

不久前,雄安新区白洋淀畔,国内首个以“荷花淀派”为主题的文学馆正式开馆。这座坐落于白洋淀荷花大观园的文学馆,不仅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更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它背后折射出的,是雄安新区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与传承、对区域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以及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与塑造。

雄安之“新”,不仅在于高楼与科技的崛起,更在于对文化根脉的守护。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始终以未来之城的科技感与创新性示人。荷花淀派文学馆的开馆,揭示了这座新城的另一层内核——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与传承。

文学馆的设计本身体现了城市建设中“新”与“旧”的融合。其建筑融合传统水乡美学与现代科技,以“湖中院落”的意境还原白洋淀的自然风貌;展厅内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孙犁笔下的芦荡、渔舟、荷香,甚至复原其任教同口小学的场景。这种“在地性”的文化表达,将文学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能够让参观者直观地感受到雄安新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乡土记忆。孙犁的创作源于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深度参与,其作品中的“人民性”恰与雄安新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形成呼应。正如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所说,孙犁的文学遗产提醒当代作家需扎根生活,从土地中汲取灵感。这种精神传承,为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注入人文厚度。

4月26日,荷花淀派文学馆在雄安新区正式开馆。杨亚文摄

荷花淀派文学馆的开馆,激活了景区独特的文化基因。白洋淀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期以自然风光与红色旅游为主打,而文学馆的开放,有望通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文化体验深度,破解“流量大、产值低”的困局。具体而言,文学馆内“声音互动装置”模拟水鸟飞动、船只穿梭,将文学意境转化为多感官体验,与白洋淀的实景游览形成虚实互补;文学馆与雁翎队纪念馆、荷花大观园共同构成“文化白洋淀”矩阵,增强了景区的辨识度;通过举办文学沙龙、写作工坊等活动,文学馆还能吸引学生、文艺爱好者等群体,平衡景区季节性客流波动。

荷花淀派文学馆的落成,为一座新城增添了人文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评价:“文学馆的建立,是文学对生活的回报,是创作对现实的回馈。”无疑,文学之脉融于城市,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事实上,文学馆的定位并非单纯的文化地标,还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国际文学论坛、作家驻留计划等活动,雄安新区可将荷花淀派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对话中,塑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总而言之,荷花淀派文学馆的开馆,是雄安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次关键落子。它既是对孙犁“扎根土地”创作观的致敬,亦是对未来城市人文精神的探索。当游客驻足于复原的“耕堂”场景前,或凝视孙犁手稿上的字迹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细节,更是一座新城对文化生命力的深刻理解——唯有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融合,才能孕育出真正可持续的城市文明。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