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长快,三产服务业就可以松口气?”
扩内需、促消费要摆在突出位置
本报评论员
问:工业增长快,三产服务业就可以松口气?
答:实践证明,抓产业不能顾此失彼,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定盘星,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服务业作为稳增长的强引擎,作用也不容忽视。必须统筹考量、科学筹划,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今年上半年,相对于全市工业经济的高位增长,服务业处于低位运行状态。烟台作为传统工业强市,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工业增长快、服务业自然跟得上”的惯性认识,容易形成“重工轻服”的产业思维定式,容易导致服务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源配置不优、发展活力不够的局面。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协调均衡的经济结构是应对日趋激烈区域竞争的关键。“工业增长快、三产服务业就可以松口气”的思维,忽视了服务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事实上,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从全省数据看,服务业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9%,充分体现了“压舱石”作用。对烟台而言,培育壮大服务业是增强经济韧性和稳定性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稳健是烟台应对城市竞争的“基本盘”,服务业崛起才会突破城市发展的“上限”。
分析服务业结构,烟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是服务业低位运行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最佳捷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从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烟台作为制造业大市,拥有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两业融合”,关键在于引导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延伸价值链;关键在于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嵌入制造业全链条,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制造资源、服务资源和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更好实现“两业融合”、协同发展。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每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提升39.6%,这种显著的乘数效应凸显了“两业融合”的战略价值,也将有效解决生产性服务业短板问题。
同时,烟台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传统服务业占比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加快改变“工业腿长、服务业腿短”的不平衡局面。市委、市政府提出坚决纠正“工业增长快、三产服务业就可以松口气”认识偏差,正是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找准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力扭转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
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调度推进会议给出了答案——把扩内需、促消费摆在突出位置。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内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对烟台而言,把扩内需、促消费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是短期内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更是长期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优化内部结构的战略支点。
其实,烟台消费市场一直极具潜力。两组数据很有说服力:2024年,烟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57.5亿元,同比增长6%,增幅超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今年7月5日、6日,两场邓紫棋演唱会吸引观众近10万人,其中8成来自市外,直接拉动餐饮、住宿等消费3亿元。这都充分显示出烟台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韧性。下一步,关键看如何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丰富全龄消费场景,进而突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课题。
释放消费潜力,要通过政策引导,打造全域消费生态。尤其要扩大大宗消费、推动“以旧换新”政策延长扩围。这不仅能短期内提振消费信心,更能培育长期消费增长点。2025年初发放的1500万元惠民消费券,直接带动消费金额达7500万元,杠杆效应达5倍,充分证明了政策引导的有效性。
丰富全龄消费场景,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消费场景革命,需要通过空间重构、业态融合、技术赋能等方式,布局多元化消费场景,创造新的消费体验。比如,面向“银发族”加强公共设施及居家适老化改造;面向“上学族”丰富托管辅导、线上教育等业态;面向“上班族”壮大夜间经济、首发经济、票根经济,供给更多品牌高端、品位独特、品质优良的消费资源。这些场景的布局和创新,在扩大消费规模的同时,也能大幅提高消费品质,推动消费从“有”向“好”转变。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坚决纠正认识偏差,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服务业的价值,推动工业与服务业相向而行、协同共进,才能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烟台“积厚成势、跨越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