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新生儿出生1天患罕见脑血管畸形,青大附院医护紧急生命接力抢救新生命

4月9日上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市南病区内,出生37天的圆圆(化名)在多名医生和父母的陪伴下顺利出院。这名体重达到8斤的新生儿因为刚出生脑部血管畸形引发大量出血命悬一线,经过医院新生儿科姜红教授团队、神经外科栗世方教授团队以及麻醉科、放射科、手术室的医护人员紧急生命接力,2小时为圆圆顺利进行手术,成功清除颅内血肿,最终转危为安。这一全国罕见的危重症救治病例,不仅展现了青大附院多学科救治的水准,也为救治此类患儿提供了“范本经验”。

脑部大量出血,出生1天新生儿命悬一线

(姜红、栗世方团队看望即将出院的圆圆)

今年34岁的张静(化名)是一位二胎妈妈,来自日照。3月2日,她和丈夫在幸福中生下二胎女儿圆圆。圆圆刚出生时体重6斤2两,出生后一切情况正常。但是出生后不到一天,突然出现脸色发紫,哭声异常。在当地医院CT检查发现颅内有很大的血肿,且医生判断出血面积比较大,血肿直径超过3厘米,且伴随脑室受压变形,建议持续观察。救子心切的张静夫妻立即决定转院,连夜来到青大附院新生儿科进行求助。3月3日凌晨1点钟,圆圆便转到了青大附院市南院区新生儿科。

(神经外科栗世方团队手术中)

医院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患儿收治入院。青大附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新生儿科名誉主任姜红介绍,患儿来到医院后,心率非常低,需要靠呼吸机进行维持,生命体征不平稳。右脑出血肿胀、血管畸形,出血面积已经达到右侧大脑的一半左右。“我们立即请了神经外科栗世方教授团队进行会诊,并进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当时我们的医护人员连呼吸机都搬到了核磁旁边,保障患儿顺利呼吸。”姜红介绍,患儿回到病房后,出现呼吸暂停、双侧瞳孔不等大情况,综合评估患儿出现了脑疝情况,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多学科“生死时速”

10位医护2小时紧急抢救新生命

3月4日,也就是圆圆转到青大附院的第二天,新生儿科联合神经外科为患儿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为确保患儿术中万无一失。青大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栗世方告诉记者,术前医院进行了周密得多学科会诊工作,患儿由于刚出生,对于手术的精准度和麻醉安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是患儿体重低,血容量非常少,体内血容量也就200—300毫升,即使术中少量出血对患儿来说就会造成失血性休克,心跳随时暂停,风险很高。再就是对麻醉团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既要保证患儿呼吸,也要控制有效用量。”

4日中午12点开始,栗世方教授团队、姜红教授团队以及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牛泽军团队、手术室等10位医护人员开始为患儿进行手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神经外科栗世方主任、朱蒙副主任医师在多学科团队的协助下,为患儿实施了右颞枕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手术团队发现患儿颅内压高,出血量很大,中颅窝底存在一团的发育畸形血管,考虑为引起患儿颅内出血的“元凶”。栗世方主任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功清除了全部血肿,并切除了血管畸形,顺利完成手术。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团队则在手术麻醉、失血纠正、生命体征维持等方面为患儿的生命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术后颅脑CT、MR检查发现血肿清除效果良好,未见新发出血,患儿转入新生儿科进一步治疗。在新生儿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患儿顺利度过了术后危险期,颅内压逐渐正常,自主呼吸、四肢活动和经口进食等成功恢复,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于4月9日康复出院。

创下医院开颅手术的最小年龄记录

(患儿父母为姜红团队、栗世方团队送来锦旗)

4月9日上午,圆圆的父母将一面绣着“白衣天使妙手回春, 守护童心温暖人间”的锦旗送到医护团队手中。圆圆父亲哽咽道:“是青大附院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据了解,此次成功救治,创下了青大附院重大开颅手术的最小年龄记录,也充分彰显了医院在新生儿脑出血救治方面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医院同步建立的“新生儿脑出血多学科救治路径”更加标准化。

目前,青大附院新生儿科在新生儿脑出血及颅脑损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神经外科也在小儿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领域持续深耕。未来,青大附院将进一步依靠多学科协作优势,为保障患儿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为每一个小生命的茁壮成长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