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沧州日报】
科研人员进行旱碱麦精酿鲜啤的生产加工。康学翠 摄
5月6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啤酒加工中试车间,科研人员正进行精酿鲜啤的生产加工:把旱碱麦等原料粉碎后,投放入盛有指定温度投料水的糖化罐内,然后轻点智能控制柜屏幕上的按键,设置好糖化时间、温度及设备转速等参数。糖化后的麦汁,经过过滤、煮沸、旋沉、冷却后,进入发酵罐。
这个中试车间主要以旱碱麦为原料,开展新型啤酒产品的中试熟化、工艺优化研究及产品生产。这里,麦芽粉碎机、糖化辅机系统、发酵罐等设备一应俱全。
“这里有8个发酵罐,可同时供不同配方的材料发酵,25天左右即可酿成旱碱麦啤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副院长刘贞贞说,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盐碱地农产品深加工是重要一环。在旱碱麦加工产业中,精酿啤酒产品尚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采用优质旱碱麦为主要原料,创新发芽炒制工艺,建立了独特的发酵技术体系。目前,已有两个旱碱麦啤酒配方进入企业成果转化阶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聚焦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果蔬食品制造与营养健康研发中心、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研发中心,建有绿色食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等5个科研与转化平台。
科技力量的加持,让农产品在这里实现了“七十二变”。以旱碱麦为例,研究院聚焦营养健康主食产品进行研发,目前已在企业成功转化成果5个。
“研发的目的,就是让深加工技术走出实验室,尽快实现量产,让盐碱地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刘贞贞说,随着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研究院开始向健康营养食品赛道发力。
在旱碱麦成果展示厅,刘贞贞向记者介绍旱碱麦全麦面包产品。包装袋上“5%麦麸”字样非常显眼。“麦麸作为旱碱麦的副产物,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含量比较高,但因为口感欠佳,大众不易接受。”刘贞贞介绍,研究院科研人员正致力将麦麸“改性”,在提高产品营养物质含量的同时,保持口感细腻。现在,他们研发的技术可使面包中麦麸含量达到15%。
消费者的需要,就是研发方向。“目前我们正在做的有桑葚果保鲜、碱梨休闲产品研发等。旱碱麦产品方面,今年计划推出旱碱麦营养健康食品10款以上。”刘贞贞说,研究院将持续深化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提供科技支撑;还将深入探索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对每项技术成果均制定“原料+标准化工艺+生产线集成”的完整方案,提高企业承接转化的便利度,让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有遵循、少走弯路。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康学翠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