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材料一: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材料二:“大眼晴"姑娘苏明娟是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在求学、成长过程中,曾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长大后,她将爱心传递。2005年参加工作后,她将人生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从未间断。
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后,世界上多个国家先后向中国伸出援手;疫情爆发成为全球态势后,中国及时向多国提供援助。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内容提示:认识回报与感恩
(1)回报与感恩:从历史到现实,认识其文化传承中的道德美。
(2)回报与感恩:从物质到精神,认识其意识形态中的精神美。
(3)回报与感恩:从单一到多向,认识其表现方式的多样性。选择一点谈开去,是纵向深入。选择多点谈开去,是横向拓展。
综合谈开去,是纵向与横向结合。
范文展示
合作抗疫,中国用行动说话
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央领导重要文章《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文章指出,“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中方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许多成员给予中方真诚帮助和支持,我们会始终铭记并珍视这份友谊。”
国际社会的友谊,中国珍视并铭记。中国不会忘记,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柬埔寨首相洪森访华,柬埔寨人民同中国站在一起;蒙古国总统作为疫情发生后首位访华的外国元首,专程来中国表达慰问和支持;在中国人民全力抗击疫情时,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中国的困难就是韩国的困难;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巴基斯坦第一时间发声向中方表达支持,克服困难提供宝贵物资捐助;不少国家从政府到民间都积极行动,为中方雪中送炭……国际社会对中国给予的宝贵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铭记在心。
对外提供援助,中国尽力而为。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中国始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支持。一批批解燃眉之急的援助物资,一条条弥足珍贵的防治经验,一队队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组,将中国与各国患难与共的情谊传播八方。数字最有说服力:截至4月10日,中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在内的物资援助。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对于中国援助,塞尔维亚等受援国“会永远铭记”的表达,让人动容。
团结合作抗疫,中国发出倡议并用行动说话。当前,中国正同世界各国一道,大力加强抗疫合作,同心共克时艰。中国向世界倡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国际组织方面,中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防控措施,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向海外派出多批医疗专家组。在世卫组织受到污蔑时,中国表达坚定支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国际社会加强团结至关重要。如果国际社会出现分裂,病毒就会趁虚而入,加速扩散,疫情持续的时间将会更长,并会失去更多生命。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这就需要各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阳光总在风雨后”。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国际社会必须一起努力化危为机,以开放合作的实际行动抵御疫情冲击,共同维护国际卫生安全。唯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方能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的新篇章。(张阿瑞)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是古人对知恩图报的诠释。一个人要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快乐,才能理解生活的真谛。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操,感恩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多一份感恩,就多一份爱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感恩,就少一份间隔;心底无私天地宽,常怀感恩境界高。
“感恩”、“回报”,两个不太华丽的词藻,却包含着无穷的意义。一个不会感恩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同样,一个不会回报的人,永远也不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有的人总是沉浸在对未来的向往中,总是高呼地声明自己的理想有多么伟大,但他们恰恰忘了,他之所以要实现理想,除了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爱过他的人,也就是——感恩、回报。当然,正处于中学阶段的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去谈“感恩”和“回报”,只要做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一样会让老师,父母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今年的教师节,像往常一样,我买了一些康乃馨,准备献给老师。当我跑到老师的办公室时,心情说不出是高兴、激动,还是害羞。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回报”。当我把花递到老师手里时,我看到老师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叫做“感动”的光芒,老师应该是很高兴吧!当我在老师的空间日志里看到“最近还是比较欣慰的,床头上有教师节的时候学生送的花,欣慰……”这样一句话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老师当时的心情。一枝花,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老师,我想,那应该是付出后得到回报的感动。就这样,不经意之间,我们在举手投足中,就能让他人感受到得到回报的喜悦,这种能给他人带来欢乐的回报,不是很有价值的吗?
在父母面前也是一样。妈妈生日时,当我拿着写满祝福的贺卡送给妈妈时,我看到了那似曾相识的眼神——同样是兴奋的眼神,流露着“感动”的光芒。
这,就是回报。
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到的回报。
在感恩的同时,不妨也尝试着回报一下,让他人感受到你的感激,让他人在细节中明白你的想法。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的涌泉相报。”
“回报,是用心感恩,用行动感恩的基本表现。”
感恩与回报,本就是一体。在感恩中回报,同样也是在回报中感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在生活中感恩,在生活中回报:一支鲜花,一杯暖茶,是对他人的感谢;一句问候,一声祝福,是对他人的关心;一张贺卡,一首小诗是对他人的情谊……“在感恩中回报”就是这样,用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去真诚地回报他人。
“感恩”、“回报”,从今天开始!
卢郑文晓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将古人的教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伊朗、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纷纷对中国伸以援手,现如今,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而全球各国却开始面临“疫情扩散”的考验。
我们秉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曾经支援过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十倍回馈,即使是曾经对我们恶语相向,冷嘲热讽的部分国家我们也尽可能施以援手,尽显人道主义和大国风范。
加缪说:“唯有大爱,才能超越信仰的分歧,在大灾大难中,表现出理解和宽容”。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在你困难时,别人曾向你伸去了援助之手。而你就需要在别人危难时报答他。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需要我们中华子孙来继承和传承的,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则更需要这种传统的美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春泥的呵护,才有了红花的美丽绽放,红花的凋落,肥沃了春泥,默默地滋润着春泥,又有了下一次红花的美丽绽放。其实,在世界上不止人类有丰富的情感,古人云:一花、一木、一草皆有情。大地母亲无私的呵护着土地上的生物,生物受到了滴水之恩,用其自身来装扮,丰富了大地母亲,用来当以相报。
成龙,国际巨星,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人。他的成功除来源于他不懈的坚持,努力地奋斗,还来源于中国人的支持,人民对他的肯定以及中国的缘远文化。他成功之后,并不是一味地享受成功后的豪华生活,他选择的是支持我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人们对他的滴水之恩,成龙尽量做到涌泉相报的效果。与之相反的是社会上总有些受了滴水之恩,却选择不报的人。
丛飞,著名歌手,曾经捐赠300多万,资助178名贫困生,当他自己病危的时候,经济上需要支援的时候。在当地工作曾受助的几位年轻人,却没有一个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连去看一下都不能办到,被曝光后。有人说还让他们很丢面子。看到这,不由得心痛了一下,社会需要爱,社会需要爱,希望有人伸去援助之手。同时更需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精神。
大地,有了花草树木的报恩,变得生机勃勃;春泥,有了落红的报恩,变得滋润肥沃;小河,有了阳光的报恩,变得生动活泼。社会在无时无刻为人们服务。为了报答社会,我们就需要发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能给社会最大最好的回报!